《我不是药神》的成功配方 | 赛人
被视为全中国最刻薄最毒舌的影评人,赛人有他的苦衷。
实在是因为他看过了太多的电影,实在是因为他深爱着电影。
今天,赛人冷静而且技术性地拆解了《药神》的成功。
就和昨天的梅雪风的好评一样,这依然言之在理。
喧嚣的大多数
文|赛人
作者简介:5岁开始泡影院。中国5000年历史上,比他看片更多的人,不超过10个。而且,每一部看过的电影,他都记得清清楚楚,宛如昨日。
向好莱坞学习,这在电影界业内,是个常提的口号。
然而,好莱坞虽贵为全球电影工业的领头羊,但它的身后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羊群在尾随。
谁在学呢?中国人在学,韩国人在学,二战之前的日本人也在学。
《我不是药神》也从好莱坞那儿取了不少经,唱念做打也算像模像样。
徐峥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好莱坞“英雄”模式的写照
它圆熟的叙事,对兴奋点富有节奏的安放,人物出场的设计,以及性格的抑扬,都符合经典叙事中最通用也最有效的规律。
同时,它还掌握了好莱坞叙事的精神,对两大叙事核的苦心经营,即“英雄成长”和“回归家庭”;这两大主题,互相成全又相濡以沫。
徐峥和他的五人组,就是为富怀仁,悬壶济世的英雄。他们大多又有家庭的羁绊,而那些患者,背后更都有一个不完整或濒临破碎的家。很多人,看这片时哭成了一个泪人,兔死狐悲之余,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。
2
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,也是先有家,后有国的。家与国,就像皮与毛,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。这是国家维稳的基础,美国人是这样,我们其实也差不多。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是新好莱坞运动蓬勃之时,反英雄是其主要的论调,背后则有着颇让人伤脑筋的去家国化的倾向。
爹妈靠不住,儿女指不上,于是,那帮无故寻仇觅恨的逍遥骑士们就如苍蝇趴在玻璃上,只有光明,没有前途。
现在,美国还会炮制这类无法无天的电影。但在我们这边,基本是不可能的。
说了这么多,要表明的也只是,不管《我不是药神》以什么样的态度在质疑某种制度,但细想想,它还真不是如匕首投枪般要去批判什么,充其量,只是一种提醒。
它的基调仍是家国一体的,仍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。在民愤即国怨的大框架下,它也就能够仁者父母心的,一方面化悲痛为力量,另一方面化干戈为玉帛。
3
关于原创药、仿制药与假药的纠纷,这有待聪明而不易冲动的经济学家们去研讨,我在此噤声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样的一部典型的剧情片,不可能走模糊暧昧的路数。李乃文扮演的药商是一副奸滑寡情的嘴脸,而警方则一定囿在法大于情的圈子里来了个不了了之。
这种廉价的人物速写,是必须的;若不然,你让观众的同情心,同理心往何处安放。
有意思的是,《我不是药神》里,我们能看到许多电影的影子,许多桥段的重新搭置。
它本身就像一剂仿制药,得承认,它很管用。
能让很多人看到善良和正义,就像海绵里的水,挤一挤,总会有的。说不定,还会汇成大江大河。
4
有人把《我不是药神》称为社会现实主义商业类型片,颇准确。
我受到的灌输告诉我,现实主义是所有艺术的根本,而现实主义一般又被统领到批判现实主义的旗下,我更愿意视之为革命现实主义。
它强调阵营,以及受众的站位。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,谁是我们的朋友,谁又是我们的敌人,也就是说,它在反对的同时一定要有所褒扬。
《药神》把革命现实主义商业类型片推到了一个高峰
在这个基础上,它才向我们指出惟一的、光明的、正确的道路究竟在何方。这是最高的美学仪态,而写实、表现、自然,都是软绵绵的、消极的,也是易朽的。
拿电影来说,无数人对电影的爱憎仍与这套美学息息相关。凡打着推翻的旗号,站在大多数人立场上的,追求集体意识和平均主义的,便能领受毫不客气的掌声。
5
这样的同心共气,在某些人那儿,是被乐意看到的。
而在我看来,凡经过共谋所产生出来的美好,都是值得怀疑的。
现实主义和现实题材 ,严格来讲,是两回事,但二者可以结合。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便是佳例,且有着丰沛的娱乐性。反正我们是没有好日子过的,谁来都一样。
不论是何种现实主义,都是对现实的反光
宽泛来讲,凡创作皆可纳入现实主义的范畴,魔幻现实主义也好,心理现实主义也罢,都是现实的反光。
现实是大众无意识之下的共损共荣,而现实主义是私己化的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
好的现实主义不想讨好任何人,也不想讨好自己。
《我不是药神》就不是这样的,应该也不想这样。
THE END
【本文系网易新闻·网易号“各有态度”特色内容】
相关回顾:
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:paperbullet
©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